“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雾化吸入疗法是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通常雾化吸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炎症和水肿、解痉、控制感染、稀化痰液、帮助祛痰等。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关于振动筛孔雾化器的介绍可点击链接查看)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雾化新技术
有效雾化颗粒的直径是能沉积在气道和肺部的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0 μm,以3.0-5.0 μm最佳。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 ~10 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 其中:
雾化吸入治疗不良反应程度与类型各不相同,与患者本身因素、雾化吸入不规范、雾化治疗药物副作用以及非雾化剂型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一、雾化操作前的常见误区
1
没有正确指导患者准确的吸入方法
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吸气流量过快,易在局部产生产生湍流,使气溶胶颗粒因互相撞击而沉积于支气管分叉部,肺内沉积量反而下降。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床头抬高30°~50°,采取健侧卧位,利于药液沉积到患侧。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
2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
雾化吸入治疗前1 h不应进食,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前30min内不应进食,应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且避免妨碍雾滴吸入。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先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有鼻腔分泌物者,可先将鼻腔冲洗再雾化。
3
雾化治疗前,不注重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
气管黏膜的炎症、肿胀、痉挛、分泌物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道分布不均,致使无狭窄气道部分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需要治疗的有阻塞气道部分药物沉积反而减少,因此,雾化治疗前,应尽量清除痰液和扩张肺泡,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4药液的温度,浓度及PH值不适宜
气溶胶温度过低、输送的气溶胶密度过高、雾化溶液PH值不当、低渗及高渗气溶胶或可导致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
5没有注意告知患者雾化前不能涂抹油性面膏
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6
雾化治疗前后不注重手卫生
进行雾化治疗前后,操作者均需洗手,以防患者间病原菌传播。
二、操作中的常见误区
1封住空气端口
很多人担心药物流失过多,在雾化时故意封住雾化器的空气端口,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雾化用的剂量已经包含雾化过程中会正常丢失的部分,封住空气端口反而可能使吸入药量增加,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2氧气的流量调节不适宜
一般为6-8/min,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量也不宜过多,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3幼儿在哭闹时行雾化治疗
年幼儿安静时吸入比哭吵时效果更好,幼儿哭闹时吸气短促,药物主要留存在口咽部,从而影响疗效。对于哭闹厉害的婴幼儿可暂停治疗。
4不注重患者病情观察
心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果短时间内大量液体经雾化吸入到体内,也有可能导致湿化或雾化量过大、肺积液过多(肺水肿),或气道内附着的干稠分泌物经短时间稀释后体积膨胀,导致急性气道堵塞。
采用氧气源雾化治疗时,可因氧分压迅速提高,对于存在CO2潴留的患者(如慢阻肺伴呼吸衰竭)可引起呼吸抑制和加重CO2 潴留,因这些患者呼吸兴奋主要依赖于低氧刺激,而缺氧的改善使低氧刺激减弱,需引起警惕。
对于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如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猛导致,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不必恐慌,及时停药,如为SABA类药物,如特布他林引起,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后随访告知医生;出现呼吸急促、感到困倦或突然胸痛,应停止治疗并立即就医。
- 不只是头孢,服这7类药物时饮酒也可致死! 2025-04-30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2025-03-31
- 减肥等于节食? 2025-02-26
- 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吃多了,如何缓解不适呢? 2025-01-21
- 术后为什么要早期下床活动呢?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