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Fleischner协会最早提出肺磨玻璃结节的定义。经过薄层CT检查,肺内呈现出模糊的结节影,结节密度较周围肺实质略增加,但其内血管及支气管的轮廓尚可见的结节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 GGN)。影像学上通常描述为肺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部分实性结节亦属磨玻璃结节(part-solid nodule,PSN)

从最初定义GGN到现在,医疗界对于GGN的认识在不断调整。
一开始全球肿瘤界认为GGN为炎性结节,到后来慢慢了解,认识到GGN是一类肿瘤性疾病,还一度非常激进地行手术治疗。再到现在,渐渐得发现即便是肿瘤性疾病,GGN也不同于普通的肺癌,而是一类缓慢发展的惰性肿瘤,治疗上也应该区别对待。
实际工作中,呈现为磨玻璃影的良性病变并不少见。
大多数良性病变呈现为弥漫性或者一过性影像改变,如肺内出血、水肿,病毒性肺炎,局灶性及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等等。
只有持续存在的,呈现为结节样改变的磨玻璃影,称为GGN,多为肺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是我们“谈虎色变”的罪魁祸首。
初次发现GGN后怎么办?对策是什么?有没有共识和指南可以参考?
实际上,临床上所有对于GGN的评估均是建立在对于病灶恶性概率的基础上的。结节大小、形态、倍增时间均是需要着重观察的指标。在保持在敏感度约94.4%的情况下,减少CT随访而又不漏诊,达到目前公认的弗莱施纳(Fleischner)标准水平。
对CT发现的肺部亚实性结节的处理建议
结节类型 |
处理建议 |
附加建议 |
纯磨玻璃结节(pGGN) ≤5mm >5mm |
无须CT随访 3月后复查CT,若结节仍存在,每年复查1次CT,至少连续三年 |
不推荐FDG-PET扫描 |
孤立性部分实性结节(mGGN) |
3月后复查CT,若结节仍存在且实性成分<5mm,每年复查1次CT,至少连续3年,若结节仍存在且实性成分≥5mm,应行穿刺或手术 |
如果结节>10mm,可以考虑PET/CT扫描 |
多发性亚实性结节 pGGN≤5mm pGGN>5mm,无特别突出病灶
多发结节中有特别突出的实性或者部分实性病灶 |
每2年CT随访1次,至少2次 3月后复查CT,若结节仍存在,每年至少复查1次CT,至少连续3年 3月后复查CT,若结节仍存在,应行穿刺或手术,特别是含实性成分≥5mm的结节灶 |
需考虑其他导致多发GGN的原因 不推荐FDG-PET扫描 |
弗莱施纳(Fleischner)标准,2013
目前病理学提出的早期肺癌是指原位腺癌及微浸润性腺癌。现在多数认为肺腺癌的发生发展遵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 原位腺癌AIS→ 微浸润腺癌MIA→ 浸润性腺癌IAC的阶梯式进展。其中AAH和AIS称为肺腺癌浸润前病变,影像学的典型表现为GGN。部分MIA也表现为GGN也可以表现为PSN。IAC基本上就是我们通俗意义理解的肿块样占位的肺腺癌。


初次薄层CT筛查发现的GGN,一般均须影像学随诊,并依据影像学所见进行病理学分级。如怀疑AIS及MIA,术前至少随访1次,时间至少间隔3个月,在R0切除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保留肺组织(术前大型项目行肿瘤筛查非必检项目)。如初诊考虑为AAH,可长期随诊,但随诊期限无明确结论。
初始直径>10mm,个人肺癌史及抽烟史是GGN生长的危险因素,应当制定特殊的随诊策略。
病理学是所有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对于肺GGN的诊断不太适用,PET-CT在GGN的诊疗过程价值低。所以,目前的共识仍然是通过影像学随诊来做临床决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导入,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预测并量化评估GGN的生长,能够为GGN患者临床诊疗策略的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手术是治疗GGN的一个重要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
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GGN,应当听专业医生的建议,加以医疗干预。无肿瘤浸润的GGN,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100%;对于手术指征有争议的,尤其是那些非常惰性的GGN,并不影响预期寿命,应当提倡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决策的制定。
看病是以人为本,GGN的诊疗活动更是如此。
医生对于GGN的深入认知,并能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使得GGN患者获得对等的信息,是当前医疗工作的重点。手术指征不是仅依赖于医师的专业性,做出能够达到患者自身生活期望值的医疗干预才是最佳决策。
- 肺结节咋看良恶性? 2025-03-07
- 简说呼吸训练 2024-11-29
- 不明原因的胸痛都很严重吗? 2024-11-22
- 简讲纵隔肿瘤 2024-10-28
- 生漆导致的化学性皮肤灼伤科普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