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在治疗原则上,以病因治疗和呼吸支持疗法为主;在改善氧合方面,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六步法”。
系统规范的“六步法”
1、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6ml/kg,如果气道平台压仍高于30cmH2O ,则潮气量可逐渐降低至4ml/kg),测量气道平台压力:如果<30cmH2O,则进入步骤2a;如果>30cmH2O,则进入步骤2b。
2、实施肺复张和(或)单独使用高PEEP。b实施俯卧位通气或高频振荡通气。
3、评价氧合改善效果、静态顺应性和死腔通气:如果改善明显则继续上述治疗;如果改善不明显,则进入步骤4。
4、吸入一氧化氮(NO);如果数小时内氧合及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则进入步骤5。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需权衡利弊)。
6、考虑实施体外膜肺氧合。入选患者高压通气时间小于7天。
俯卧位通气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就是利用人工或者翻身床、翻身器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的状态下进行呼吸或者机械通气,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
俯卧位通气的优点
1、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运动及促进分泌物排出等机制改善ARDS患者氧合。
2、有利于淋巴回流,可以防止肺水肿,改善肺水肿和肺不张的不均一分布,有助于肺复张,更好地实现肺保护。
3、降低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功。
4、对于重度ARDS而言,俯卧位通气是一个可行、相对经济的治疗方式,已经成为重度ARDS的重要救治策略。
当患者发生ARDS,肺部会因肺泡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或不足、肺间质水肿压迫远端细支气管等原因导致肺容积明显降低,肺的顺应性明显降低,肺内因分流和死腔样通气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通气后,背侧肺泡的复张超过了腹侧肺泡的塌陷使得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氧合,同时促进分泌物的引流,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改善V/Q,增加肺的顺应性。
俯卧位治疗的选择性
俯卧位通气适应症
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
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吸氧浓度仍无法调至60%以下(吸氧浓度<60%氧合不能维持)。
- 不只是头孢,服这7类药物时饮酒也可致死! 2025-04-30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2025-03-31
- 减肥等于节食? 2025-02-26
- 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吃多了,如何缓解不适呢? 2025-01-21
- 术后为什么要早期下床活动呢?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