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全身性骨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害,使骨脆性增加,形成易发生骨折的状态。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另外,观察到多种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胃肠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均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包括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这些症状可能导致疼痛,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或者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影响心肺功能的胸廓畸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其他相关症状进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的应用,药物干预和必要时的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从青少年开始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防止和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尽量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以减少今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发病原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可以影响骨代谢。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形成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
首先,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刺激了破骨细胞的同时,抑制了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其次,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等现象,导致维生素D缺乏,慢性的负钙平衡等等,也会导致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骨代谢调节异常,比如骨吸收增加,或者青春期生长突然增加,骨量突增、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与孩子钙代谢异常有关。
继发性骨质疏松
诱发因素
-
吸烟、酗酒、饮过多含咖啡因饮料;
-
体力活动少、长期卧床;
-
日照减少、缺钙、缺维生素D、高钠饮食等;
-
胃切除术后人群。
-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感觉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痛。跌倒、摔落时,更容易发生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还可导致身体出现驼背等变形情况。
典型症状
-
乏力
-
骨痛
-
脊柱变形
-
骨折
-
特发性青少年型
- 上一条:腱鞘炎能否自愈
- 下一条:没有了
-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2025-06-30
- 腱鞘炎能否自愈 2025-05-30
- 肩周炎的治疗方案 2025-04-30
-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2025-03-31
- 发生膝关节积液胡原因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