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龄孕妇那些事
现在上学、工作等等原因,不少女性直到30多岁,才决定要第一个宝宝。又因为二胎政策的正式实施,想再生育的女性也一下子多起来。关于高龄女性妊娠的问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在医学上,超过35岁的孕妇,被称为高龄孕妇。无论你的身体多么健康,无论是第几次怀孕,只要年龄超过 35 这么一条,就可以被划分到高危孕产妇的行列。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超过35岁怀孕,无论是孕产妇还是胎儿,各方面风险都明显增高。
不孕 据统计,35岁以上的女性自然受孕能力下降,一个自然年内累积的受孕几率大约为75%,所以35岁以上的女性,经过了半年以上的积极尝试后仍未能怀上的话,应该咨询妇产科医生。40岁以上女性怀孕能力更是急剧下降——卵巢内正常卵细胞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剩余卵子的质量也大不如前。正常性生活情况下每月怀孕的几率只有5%左右。在有正常供卵的情况下,试管婴儿(IVF)技术可以提高受孕几率,但这样的成功率也仅有10%左右。
畸形 35岁之后怀孕,胎儿发生最常见的几种染色体畸形风险会陡然升高。据统计,仅仅 21 三体综合征这一种畸形,45岁女性怀孕的发病率就达到了5%。 当你穿上防辐射服、精心挑选各种绿色食品、尽可能避免各种药物的时候,你的年龄已经使你的胎儿畸形率升高了。
早产 除了畸形,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风险也增高。据统计,30~34 岁的早产风险大约 4.5%,而 35~39 岁则达到 5.6%,超过 40 岁,早产风险为 6.8%。
孕期并发症 过了 35 岁,女性发生各种孕产期常见并发症的风险也在升高。 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这些情况的发病风险,在 35 岁以后都达到最高值。
此外,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对于有剖宫产病史的高龄妈妈来说,再次怀孕不可避免的问题,子宫疤痕处妊娠 、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和子宫破裂 剖宫产是发生前置胎盘的一个重要的高危因素,而且剖宫产做的次数越多,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就越大,更容易发生植入,甚至可以穿透子宫植入到膀胱。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做「凶险型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尤其是胎盘植入,都会严重影响子宫收缩,引起难以控制的产后大出血。因此对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女性,不要觉得第一胎怀孕过程中很顺利,第二胎就掉以轻心,孕中晚期的 B 超也不能少;而且还要更加留意,如果有孕晚期的阴道流血,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还有子宫破裂恐怕是疤痕子宫女性怀二胎时最担心的问题了。第一胎剖宫产时留下的疤,在二胎的时候可能会限制子宫下段的伸长,被越拉越薄,从而可能导致子宫破裂。一旦发生了子宫破裂可是非同小可,据统计,子宫破裂的患者,围产儿死亡率超过 50%,母体死亡率在10%~40%。
那对于高龄孕妇就不能怀孕了?不 跟年轻的、未经剖宫产的女性比,高龄的、有过剖宫产的女性,孕产风险确实增加了很多。但大多数情况还是可以正常怀孕分娩的。
大龄妈妈备孕,要特别注意什么?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一、备孕期间,要重视对基础疾病的控制。有基础疾病不代表不能怀孕,但基础疾病的危害可能在孕期被放大,而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炎等慢性疾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并坚持服药。若有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用药干预的,不可自行停药,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并指导备孕期间的合理用药。
二、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以及身体柔韧性协调性,这些都对顺利度过孕期及分娩很有帮助。 孕前,将体重和身形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可以降低怀孕期间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对胎儿的健康也更有利。除此之外,年龄越大,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也增高。所以,所谓「高龄孕妇怀孕了必须保胎卧床」之类的话是不科学的。适量运动才是对控制体重、减少并发症发生、防止血栓形成有好处的。
四、合理地补充叶酸 大量证据表明:孕前补充合理剂量的叶酸可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 日常饮食通常可以保证其他的维生素的足量摄取,但叶酸,往往并不足够,所以建议备孕的女性,提前三个月开始补充叶酸,每天 0.4 毫克(1 片叶酸片)。
五、避免有毒有害或具有放射性的物质 怀孕前三个月内,除非必要,否则尽量不做如 X 射线、CT 等有放射性的检查。
六、知道自己怀孕了,孕期检查也应尽早开始。对于一般的妈妈而言,建议在孕 3个月以内开始产检,但是对于高龄孕妇而言,通常建议在怀孕提前 6~8 周。
并遵循医嘱定期、全面地进行。毕竟怀上不容易,对待需要更用心。
综上所述,高龄产子不简单,但目前的医学水平,是能够保障大龄妈妈和肚子里宝宝的安全和健康的。
- 上一条:怎样做孕妇瑜伽?
- 下一条:西安高新医院在西安市2018年首届医师节喜获殊荣
- 剖宫产对盆底肌真的没有伤害吗? 2024-09-14
- 孕前体检的九大项目 2024-08-31
- 与产奶量低有关的因素|泌乳知识知多少 2023-02-28
- 恢复期实用指南来了!这10点很重要 2023-01-08
- 疫情期间,新生儿出生后母婴分离,是不是更安全?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