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可是救命的大事,但是许多误区观念深入人心,今天就给大家聊几点吧。
误区1:越是亲近的人输血越安全。
最主要的风险是“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当供血者和受血者有血缘关系时,两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度较高,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导致这些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并攻击其组织器官。这种疾病死亡率极高(超过90%),而血缘关系越近,发病风险越高。
相比之下,非血缘关系的供血者与受血者HLA匹配度低,受血者免疫系统能更快清除外来淋巴细胞,反而不易发生这种危险。
误区2:全血成分全,所以输全血最好。
全血虽然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所有成分,但存在明显弊端:
1.针对性差:患者通常只缺乏某一种血液成分(比如贫血者缺红细胞,出血者可能缺血小板),输全血时其他不需要的成分会被身体代谢,反而增加负担。
2.风险更高:全血中含有的白细胞、血浆蛋白等,可能引发过敏、发热等输血反应;且成分越多,携带病原体(如病毒)的潜在风险也越高。
3.资源浪费:一份全血若拆分成分,可分别救助需要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的不同患者;直接输全血则会让其他成分无法发挥作用。
而成分输血是“缺什么补什么”——比如贫血患者输浓缩红细胞,凝血功能差的患者输血小板。这种方式不仅能精准解决问题,还能减少不必要成分输入带来的风险,同时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误区3:O型血时万能的。
传统认知中认为O型血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没有A、B抗原,理论上不会被A型、B型或AB型血受血者的血浆抗体攻击。但实际上存在明显局限:
1.大量给非O型血患者输注O型全血,这些抗体可能会攻击受血者的红细胞,引发溶血反应。
2.仅在特殊情况下有限使用:只有在紧急抢救、没有同型血且无法及时检测血型时,才会少量、缓慢输注O型红细胞(需去除大部分血浆),且必须密切观察受血者反应。
这种“应急使用”和“万能”完全不同,绝不能常规应用。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同型输血”。
今天科普就到这啦!
- 上一条:为什么现在不提倡输全血
- 下一条:揭开稀有血型的面纱——“熊猫血”
- 血小板的保存为何如此“麻烦” 2025-08-06
- 抗体筛查实验做的多余吗 2025-08-04
- 揭开稀有血型的面纱——“熊猫血” 2025-07-25
- 输血误区知多少 2025-07-25
- 为什么现在不提倡输全血 2025-06-27